请输入关键字
EN
青春书评 | 没有“说明书”的孩子,需要母亲用一生撰写修复指南
时间:2025.05.11

今天是母亲节。在洋溢着温柔与爱的日子里,你是否发现身边有这样一群母亲,她们如暗夜中的烛火,散发着别样的光芒,值得我们致以最深切的关注——特殊儿童的母亲。她们曾因新生命的到来而喜悦,却不知生活已为她们铺了一条布满荆棘之路。

发表于《十月》杂志(2024年第2期)上的作家伍倩的短篇小说《母亲的悬崖》,就描写了这样一位母亲。今天和你分享《十月》杂志编辑江汀对《母亲的悬崖》的阅读心得。

悬崖,或痛苦的可能性

——简谈伍倩《母亲的悬崖》

文 / 江汀

在作家伍倩的短篇小说《母亲的悬崖》中,一种我们所知的生存困境被推到了边界线上。这篇作品描写了一位母亲,因为选择生下并坚持抚养智力障碍女儿,承受了如潮水般从未停止、越来越强烈的痛苦。“同归于尽!”她走到了这一步,把女儿推到窗口,准备两人一起跳下。然而就在这时,她听到身后的声音,那是自己的母亲发出的绝望呼喊。于是她和女儿被召唤回来。这便是命运。“这是日子教会她的,每当想妈妈,就去抱抱自己的女儿。”

from clipboard

当然,这篇小说远远不止我概括得这么简单。女性处境、母职困境,是作品中显而易见可被辨认的标识,三代女性因此被紧紧联系在一起。蒋佳兰,这位曾经的天才儿童、青年精英,现在的全职、单亲、弱智孩子的妈妈,是否为自己的决定遭受了惩罚?

蒋佳兰所承受的苦痛,看似来自一次选择,但从根源上来讲,这苦痛并不来自偶然,而来自必然。在那个最初做出决定的时刻,蒋佳兰断然与“理性”决裂了。

戏剧性的场景是,对于是否生下这个染色体异常的胎儿,丈夫不留余地的反对“反而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什么”,她想起布莱克《经验之歌》中的诗句,“哦,大地!哦,大地醒来!”——“从那可怕又阴郁的黑暗中抬起”。随后她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自己的命运。另一个值得留意的细节是,在离婚的那天她独自开了一瓶酒,微醺状态下一个念头闪过——“没有孩子,一切都会更好”;她“立马被吓得蹦起来,她冲进卧室,用带着酒气的嘴巴发狂地亲吻着熟睡的女儿,内心里满是懊悔”。

在悬崖边上,蒋佳兰其实还是完成了某种“绝望的一跃”。故事中像弓一样被拉得越来越满的张力,在那个矛盾的最高潮时刻过后,从紧绷变得松弛。“她的心不再真正地愤怒”。母亲的召唤拉回了她,而母亲却在这之后走向生命的终点,像“建筑物的坍塌”。母亲留下来的自然观、生死观,则一直真正护佑着她,蒋佳兰藉此与自己的痛苦达成平衡。

可以想象到,作者伍倩在写作时以职业小说家的坚忍和耐心,一层一层往前推进女主角的处境,直到我们一起真正来到那座悬崖的边沿。正是这种层层递进的紧张,使得蒋佳兰的痛苦被我们记住。

from clipboard

《母亲的悬崖》的结尾写道:“生命出现在四十亿年前。第一个细胞,第一个踏上陆地的湿漉漉的爪印,亿万年以来从冰河到熔岩、从山巅到海床流淌而过的所有生命里,只有这一条被命名为‘语琪’的生命,是经由她蒋佳兰来到这世上。”它提醒我们的是一个简单的事实:每一次母亲的生产,都是一次创世的重演。

我又想起自己衷心喜欢的另一位诗人黑塞,他说:“可你打算怎样死呢,纳尔齐斯,你没有母亲?人没有母亲就不能爱,没有母亲也不能死啊。”


推荐阅读

from clipboard


《十月》

from clipboard

《父母必读》


from clipboard

《家庭育儿百科》

父母必读杂志社

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 编著

from clipboard

《成长记》

程青  著

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


“青春书评”是北京出版集团微信公众号的常设栏目,本期作者为《十月》杂志编辑江汀。我们诚挚地邀请每一位京版青年加入“青春书评”的大家庭,我手写我心,用笔触记录阅读的点滴感悟,用声音传递知识的力量。